作为全国农产品出口的“单打冠军”,山东潍坊安丘市以年均60万吨的蔬菜出口量,常年占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七分之一,在国际市场树立起“世界菜篮子”的品质标杆,被誉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县。然而,安丘并未止步于国际市场的光环,近年来,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该市以打造“中国生态农业第一县”为目标,依托严格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创新的生态技术应用和精准的政策支持,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品牌赋能、国际接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引领中国农业的革命,成为拓展创新潍坊“三个模式”的有益补充。截至2025年5月,安丘市生态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生态农产品溢价率达25%,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安丘方案”。
沃土生金:自然禀赋与硬核监管筑牢生态底座
安丘农业的根基,首先源于自然的慷慨馈赠。地处北纬36°黄金农业带,48条河流滋养的富硒土壤与火山岩土、丘陵平原交错的地貌,为多样化农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辉渠镇万亩谷田的火山岩土层泛着油光,这里出产的小米因富含矿物质而“熬粥挂七层油皮”,成为高端市场的“黄金名片”。凌河街道的沙瓤西红柿、吾山镇合力牧场的生态白菜等,皆因优越的生态条件孕育出天生好品质。
然而,安丘人深知,好生态是基础,严监管才是生命线。长久以来,安丘铸造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构建的全域监管体系。安丘市委书记乔日升指出,“通过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和十万批次年度抽检,我们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赢得了坚实的信任基础。”这份信任,既是安丘农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其向更高层次生态转型的坚实起点。
走进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一块大型电子屏幕实时滚动,清晰呈现着全市种植业的“数字图谱”——品类、面积、位置、地块权属、种植人信息、检测数据等一目了然。
这正是安丘构建的 “硬核监管+数字赋能”双重保障体系的直观体现。其核心在于:一是机制首创,在全国首创出口农产品全域全程监管机制,成立副县级“农安办”,组建108人专职农安员队伍,每年完成抽样检测10万批次,形成高压监管态势。二是平台赋能,创新搭建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60余万个地块、180余个农产品加工贸易主体、1081个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136个集贸市场纳入数字化监管,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图管全城”的精准化管理。
在这个强大的监管体系之上,安丘创新推出的“双码”认证体系(绿色食用农产品电子安全码记录主体信息、种植地块、种植品种、种植面积、有机肥配方及历次抽检数据,蓝色生态溯源码链接着中检集团全球商品溯源云平台),为当地农产品贴上国际认可的“生态标签”。消费者用手机一扫,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瞬间透明可查。“双码是安丘农产品价值提升的关键标识,要让全国人民吃得放心。”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炳刚强调。这套严格的监管与追溯体系,为后续的生态溢价和品牌塑造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质量背书。
政策赋能:多元支持激活生态农业内生动力
有了坚实的质量基础和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如何激励经营主体投身周期长、投入大的生态农业?安丘的答案是:精准的政策供给、强大的科技支撑与成熟的生态循环模式协同发力,激活内生动力。
“当前阶段,我们正以30万亩生态种植区为载体,通过‘双码认证’体系实现农产品溢价,”乔日升强调,“目标是‘全域生态、高端溢价’提升产业价值。”这一突破性跃升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杠杆撬动:
2025年,该市出台《扶持生态农场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十条措施》,通过亩均5万元设施补贴、200万元贷款贴息、10万元示范奖励等政策组合拳,有效破解生态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瓶颈制约。
“十条措施如同及时雨,让我们敢投千万建智能大棚。”在新安街道康兴生态农场,马炳超操作手机即可调控46跨连栋大棚。这座山东最大的樱桃设施与在建的草莓温室、26个蔬菜大棚,共同构建起安丘“生态农场+设施农业”双轮驱动的样板。政策实施以来,包括康兴农场在内的首批20家示范农场已兑现奖补资金200万元,涉农主体累计获贷9.49亿元。政策驱动下,全市1400余家农场向着生态化改造前进,5万亩设施农业与30万亩生态种植区交织成网,“棚连栋、田成方”的现代农业景观渐次铺展。
在政策驱动的同时,科技支撑成为生态农业腾飞的另一翼。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首批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录产品安丘大姜为例,曾因过度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山东斧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科研机构首创“生物质炭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根际土壤置换吸附重金属、优化微生物菌群,使大姜土传病害减少90%,化肥用量降低70%,亩产提高30%,售价翻倍。该技术推广至15万亩姜田,带动农户亩均收入超4万元,获评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为筑牢生态标准体系,安丘深度参与制定生态原产地产品评定国家通用团体标准,主导建设“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场”产学研用标准联盟,构建涵盖56种农作物的生态化过程管理体系。借助“双码”认证机制,70余种果蔬实现“从土壤到餐桌”全链条可追溯,为生态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丘生态农业的实践,深深烙上了绿色循环的鲜明印记。在吾山镇合力牧场,1500头奶牛的粪污经厌氧发酵转化为优质沼液肥,通过地下管网直供千亩生态种植区。这种“种养循环、生态增值”模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难题,更滋养出12种绿色认证果蔬。“过去闻着臭,现在瞧着喜。”负责人张维涛展示着生态账本:生态白菜、韭菜获国家生态原产地评定,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该模式已在全市1400余家农场推广,形成生态种植规模效应。
国企平台的介入加速了循环畅通——安丘国企成立有机肥公司,根据作物需求定制配方并以成本价直供农户,形成“农业废弃物-清洁能源-生态种植”的绿色闭环,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粪污处理率超90%,化肥农药用量连续下降,将生态循环推向更高层次。
生态转型的成果直接反映在市场价值上。凌河街道汇海生态农场是第一批赋“双码”的生态农场,“儿时味道”的西红柿凭借“双码”认证体系,每斤售价15元仍供不应求。通过“菜叶秸秆酵素菌肥+种养循环”技术,农场实现年收5-8茬生态蔬菜,成本降低20%的同时售价增长两成。目前其生态果蔬直供4家世界500强企业,北京顺义首店月销60吨,价格高于非认证产品50%以上。韩国希杰集团舍近求远选用安丘蔬菜的案例,正是“生态溢价”市场说服力的明证。
产业跃升:联农共富与价值延伸的蓝图
安丘的农业发展蓝图,远不止于生产优质的生态农产品,更在于贯通三产、链式延伸,让生态价值最大化,让农民成为产业链增值的稳定共享者。
以生态农场为轴,安丘创新构建“龙头企业+生态农场+农户”新型订单模式,有效串联规模化生产与分散化经营。像长生源生态农场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生态温室大棚与大姜组培育苗中心,为小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代销服务,实现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这种联农共富的模式通过订单农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将分散的农户生产纳入现代产业体系。
安丘作为山东省首批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其外向型产业化优势同样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且可持续的市场空间。安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显著份额:大姜、圆葱、长葱实际出口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芋头占65%以上。从企业看,该市拥有40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190多家出口企业构建起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网络,出口额连续15年位居山东省县级市首位。像源清田的竹笋、板栗日本销量第一,大蒜生姜预制品占日本市场份额1/3和1/4,福克斯调味品占德国市场过半,华涛食品红薯圆粉拿下韩国六成市场。随着正大蛋鸡、中粮粮谷等20多个世界500强项目落地,直接拉动40余万亩蔬菜产业带发展,联结4000余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6万余小农户共享国际市场份额的红利。这种“基地+加工+出口”的全产业链模式,既保障了农产品稳定销路,又通过加工环节提升附加值。
为巩固外向型优势,突破日益复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安丘依托全国首个国家级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前瞻性地组建了专业技贸措施研究与服务团队,通过查询、翻译和分析海量标准信息,搭建起全国首个国际农产品标准实时查询比对平台,这些创新举措如同“隐形护航者”,为全国600多家外贸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标准信息支撑与精准风险预警。
“我们要在持续扩大开放的同时环'发展之路,让优质生态农产品既能走出去,又能卖得好。”乔日升指出,安丘正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深耕产业“双循环”,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鲁丰集团为例,年初,鲁丰凭借多年出口形成的严格质量把控标准,成功对接日资7-11便利店在华采购项目,目前产品已覆盖全国3万余家商超。
在纵向精深加工方面,安丘加快推动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形成涵盖速冻保鲜、生物提取、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精深加工体系,产品种类达2000余种,其中斧创集团姜黄素提取项目年消化3万吨次级姜,中粮粮谷将生态小麦转化为高端烘焙原料;在横向产业融合方面,通过三产联动培育新增长点,像汇海农场年接待研学游客4万人次,带动生态农文旅产值跃升,30万亩生态基地正通过“种植+加工+文旅”深度融合转变为农民共享的多元化产业增值平台。
“未来我们将向大健康产业纵深发展,推动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转化。”乔日升展望道,“归根结底,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稳’与‘农民富’”。安丘的实践路径清晰:以刚性监管筑牢质量根基,赢得国际市场信任,以生态转型驱动价值倍增,塑造高端溢价能力,最终以链式延伸拓宽共富渠道,让农民成为产业链增值的最大受益者。
安丘用生态标准稳住市场订单,用增值收益鼓起农民腰包,让田间地头长出的“绿色竞争力”,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这座从田间长出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强市,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正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其“绿色样本”的价值,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的协同发展中日益凸显,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安丘方案”。